网站整改中

【塞上绿电亮三湘】衡阳换流站:把不可能变为可能

发布日期: 2025-06-03 信息来源: 张鹏飞 点击次数:

作者:文/张鹏飞         图/周序鹏   袁宏彦

  编者按:从塞上荒野到三湘热土,横跨六?。ㄇ?、绵延1634公里的宁湘±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即将竣工。作为我国首条以沙漠、戈壁、荒漠新能源大基地为依托的特高压直流工程,宁湘±800直流输电工程承载着宁夏“风光”资源与湖南发展动力的相牵。每一基铁塔的矗立,都凝结着跨越黄河、长江、自然?;で仁澜缂赌烟獾闹腔?;每一寸导线的延伸,都书写着湘宁协作、央地联动的创新实践。在工程即将投运之际,宁夏电视台与公司宣传部联动策划,拍摄组千里寻迹,通过“记者探访+专家解读+用户故事+航拍”的形式,展现工程从设想到落地再到助推两地高质量发展的故事,突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突破与生态、经济、民生等多重意义。真实记录工程建设的艰辛,展现劳动者的奋斗精神与工程的宏伟画卷,歌颂新时代电力人的匠心与担当。

  衡阳换流站是“宁电入湘”±800直流输电工程的终点。采访组风尘仆仆,沿线寻迹8天,终于来到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泉湖镇。此时,汽车仪表盘显示的公里数接近了4600公里。

  这一路,大家体验到了“宁电入湘”工程的伟大,看到了建设者的艰辛、坚守、拼搏精神,无不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感到自豪。

  车刚至衡阳换流站路口,有人就大喊:快看,快看,路两侧边坡上的字!抬头望去,只见路侧边坡上立着醒目的红色大字,其中一侧是:塞上风光江南景千里奔赴一线?!掷镄屑?,把“宁电入湘”工程的宏伟体现的淋漓尽致?;涣髡纠锶然鸪斓某【埃丫≡谘矍?。

  衡阳换流站用地面积30.51公顷。千里之外的“塞上绿电”从这里集散,增加1/6的用电量,为湖南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。

【塞上绿电亮三湘】衡阳换流站:把不可能变为可能

加快建设中的衡阳换流站  周序鹏 摄

  湖南省电力公司宣传部专责戴玮带大家采访了业主项目部负责人——王焕新。出发前,戴玮就与王焕新取得了联系。戴玮只对大家说王焕新比较忙,去了可能要等一会儿。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两个小时。作为业主项目部负责人,王焕新确实很忙,好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??晗殖〖际豕ぷ骰?,连一口水都没有顾上喝就从站里跑出来。

  王焕新介绍:衡阳换流站土石方挖填量达320万方,为目前国内已建、在建特高压工程之最。而场平工程的复杂性更如雪上加霜——需挖平和回填3至4个山头与山谷,最大高差达75米,320万方的土方量让原本1至2个月就能完成的平地工程,而因为多重极端天气、外界因素等各项原因不断拉后腿——2024年初超强寒潮冰灾、3至6月持续雨季、7至8月高温台风;各种流程审批复杂……面对各种困扰,项目部以“雨水多办法更多”为口号,实施“小雨大干、大雨巧干、无雨轮班干”策略,尽最大努力抢回了工期。

  受端换流站跟送端换流站一样,各种新技术、新要求、新管理层出不穷,经常遇到设备“首次”安装、首次使用等情况。面对挑战,项目部在工艺标准化上下功夫,全面应用“三通一标”(通用设计、通用设备、通用造价、标准工艺),建立样板展示区,推动施工工艺统一化,提升工程质量。同时开展第三方检测革新,就是首次由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开展土建试验检测,覆盖原材料、施工过程、实体质量全链条,打造特高压检测示范样板。同时,积极探索智慧安装的方式,研究并开发了GIS、换流变压器等关键主设备的智慧安装系统,利用环境数据的动态感知以及智能平台的协同管理,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到施工的全流程中。最终实现了“安装精度可控、作业效率跃升、质量风险归零”的目标。全站GIS交流耐压试验以及换流变压器局放试验均一次性通过,为工程的成功启动以及顺利投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在换流站里面,能看到很多年轻的面孔,他们不是怀抱图纸,就是手提各种工器具,来去匆匆,汗流满面,感觉像要赶考似的。聂小鹏就是其中一位。趁他不忙的间隙,笔者与他进行了交流。得知他研究生毕业就来到了这里,由于工作忙,经常放弃休息日坚守在岗位,妻子怀孕他都没时间照顾,仅在一次产检当日上午回去陪同,下午又匆匆赶回到工地。“现场离不开人”成为他最朴素的职业信仰。他说,这样的“半天告别式”,在这里司空见惯,也是无数建设者家庭聚少离多的缩影。

  聂小鹏说,56岁的王焕新是特高压建设领域的“活地图”。工作20多年来,无论是省外还是省内施工,他带头坚守岗位,生怕自己不在现场而出差错。在这次工程建设中,他打破“抓大放小”的管理惯性,每日两次巡检现场,大到里程碑计划制定,小到排水系统布局,事无巨细地把控。凭借20年的管理经验,他精准调度物资与图纸供应,成为团队的“定海神针”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他连续两个项目在工地过年,用“以现场为家”的坚守诠释国网人的担当。

【塞上绿电亮三湘】衡阳换流站:把不可能变为可能

进行电气设备安装  袁宏彦  摄

  各种因素在施工路上阻挠,而衡阳换流站工期仍然阔步前行,这离不开各项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。面对工期压力,团队将“创新”作为破局密钥。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,大胆开展“强夯与桩基并行施工”技术等试验。如在传统工艺中,基础强夯完成后需等待4至6个月才能进行桩基施工,而换流站通过与中南大学合作,在40米、50米、60米间距设置试验桩,历经数十次测试验证,最终确定:强夯区60米外可同步进行桩基施工。这一突破不仅缩短工期2个月,更以“毫米级”的精准把控确保质量安全,成为项目的技术亮点。

  业主项目部副经理王然丰坦言:“对外行来说,这里的施工看似难以做到,但对电网建设人而言,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,办法总比困难多?!蓖跞环嵴庵帧澳讯痪濉钡睦止郏从诙孕幸档娜劝胱ㄒ档牡灼?。从填山谷、驯雨季的挑战,到设备安装的管理压力,团队用“实干”书写答案。没有现成经验,便用试验数据开创工艺。这种“把不可能变成可能”的韧性,正是特高压精神的最佳注脚。

  五月下旬,衡阳换流站设备验收、调试、消缺已进入尾声。而那些被夷平的山头、被驯服的雨季、被缩短的工期,终将化作电流,点亮千万盏灯火。特高压电网建设的“织网者”,更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缩影。

【塞上绿电亮三湘】衡阳换流站:把不可能变为可能

进行换流站阀厅设备调试  袁宏彦 摄


相关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