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文/张鹏飞 图/周序鹏 袁宏彦
编者按:从塞上荒野到三湘热土,横跨六?。ㄇ?、绵延1634公里的宁湘±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即将竣工。作为我国首条以沙漠、戈壁、荒漠新能源大基地为依托的特高压直流工程,宁湘±800直流输电工程承载着宁夏“风光”资源与湖南发展动力的相牵。每一基铁塔的矗立,都凝结着跨越黄河、长江、自然?;で仁澜缂赌烟獾闹腔郏幻恳淮绲枷叩难由?,都书写着湘宁协作、央地联动的创新实践。在工程即将投运之际,宁夏电视台与公司宣传部联动策划,拍摄组千里寻迹,通过“记者探访+专家解读+用户故事+航拍”的形式,展现工程从设想到落地再到助推两地高质量发展的故事,突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突破与生态、经济、民生等多重意义。真实记录工程建设的艰辛,展现劳动者的奋斗精神与工程的宏伟画卷,歌颂新时代电力人的匠心与担当。
在宁夏“沙戈荒”深处,在恼人的风沙肆虐、烈日炙烤之中,却蕴藏着无尽的能源宝藏——风力与太阳光。非常适合新能源开发利用。于是“宁电入湘”±800直流输电工程这个大国重器便横空出世。而送端起点——中宁换流站,就像重器的心脏,倍受各界关注。
中宁换流站位于中卫市中宁县境内,总占地面积33.44公顷。开工建设前,这里沟壑纵横,四野荒凉。特别是冬季寒风嗖嗖,春季飞沙走石,夏季烈日暴晒。别说黄鼠野兔,就连飞鸟都懒得经过。而国网宁夏电力响应国家“双碳”战略,合理利用土地,平秃丘、填干沟,建起了“荒野明珠”。
2023年6月11日,“宁电入湘”工程在送端宁夏和受端湖南两地同时开工??つ翘?,中宁换流站址这片昔日人迹罕至的荒野里,彩旗飘扬,人声鼎沸,机器轰鸣。随着开工令从视频会议里传来,列队等候的推土机、挖掘机、装载机徐徐驶向丘顶沟畔。接着,那里尘土飞扬,这项国家“十四五”电力规划重点项、“西电东送”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正式开工建设。
2023年11月初,笔者曾到中宁换流站采访。彼时,那里“四通一平”已进尾声。周围的土丘沟壑已不复存在,昔日的荒野里,变成了几十个足球场大的平台。宁夏送变电公司“四通一平”项目经理李鲁鑫说,别看那些土丘表面都是沙土,但下面有多层坚硬的石头,开挖极不容易。另外,这里位处腾格里沙漠边缘,回填时必须要把碎石和沙土压实夯硬,否则基础不坚固……
“巨无霸”变压器运抵中宁换流站建设现场。 袁宏彦 摄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无论严寒酷暑,风霜雨雪,这里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,建设者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,与风沙搏斗、与时间赛跑。
5月下旬的沙戈荒,沙尘天气略有收敛。25日突然晴空万里,晨光掠过贺兰山脊,洒在中宁换流站里拔地而起的设备上,给每一个设备都镀上了这难得通透的空气里独有的光芒。
宁夏送变电公司现场负责人孙海文指着银光闪闪的设备介绍:这里施工要求最高的还数GIS安装。中宁换流站的室内GIS是宁夏首例,一颗螺丝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出错。面对“零经验”挑战,我们制定了“五级防尘”体系,就是在接地安装中采用多层防护工艺,户外设备安装全程搭建防尘棚,实行“能隔就隔、能降就降”的精细化管控。进入室内安装时,人员需通过无尘过渡间进入作业区,设备则经两道闸机门冲洗厂房完成“无尘化改造”,确保安装环境达到毫米级洁净标准。最终实现GIS设备一次性投运成功,刷新了同类工程安装纪录。
中宁换流站共有28台换流变,这些庞然大物不注油前都在310—350吨,安装它们简直就是一场“空中绣花”的精准战役。技术人员精准计算吊车站位和吊装角度,阀侧套管带仰角吊装时,采用激光测距仪实时校准,每一道工序都如同“穿针引线”般精细。
中宁换流站极1低端阀厅正在进行接地制作安装。 周序鹏 摄
中宁换流站的建设,所有专业都尽职尽责,付出了辛勤的汗水。调试班班长马登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各种数据:近1500公里控制电缆、1000公里光缆、上百万颗线芯……这些数字背后,是他和团队成员的智慧和付出。他说,大大小小的控制电缆和供电电缆,长度足有中宁换流站到湖南衡阳换流站的距离。作为调试工作的负责人,他第一次接到中宁换流站的调试任务时,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“未知世界”。每一根线芯都要精准对接,每一个螺丝都要确保紧固。二次回路就像人体的神经,哪怕有一根线接错,都可能导致“全身瘫痪”为了攻克技术瓶颈,团队开启了“连轴转”的学习模式,那些日子里,他们白天泡在现场看图纸,晚上围坐在一起研讨技术难点,硬生生从“调试小白”成长为“行家里手”。
“最紧张的阶段,连续两三个月没休息过一天?!钡魇园喟嘣闭庞觋克怠D鞘焙虼蠹业氖只?4小时不离身,哪怕凌晨三点接到调度指令,也要立刻奔赴现场。在团队的日历上,“全勤”是常态。女同志们大半个月回一次家,男同志们累到“费鞋又费袜”,但没人喊过一声苦?!暗笨吹浇涣飨低惩对耸钡幕鸹ǎ碧街绷鞔缡钡牡缌魃?,一切都值了。”马登秀眼中闪烁着亮光。
以往变电站或换流站建设,运行单位多会滞后一些时间才介入,而中宁换流站还没有开工,国网宁夏超高压公司就介入了。早在2022年,当换流站还处于规划萌芽阶段时,运维团队已通过组建“柔性团队”介入前期工作。彼时项目尚未纳规,团队基于银川东和灵州换流站的运维经验,提出“户内交流场”“户内GIS布置”等前瞻性设计建议,力主采用成熟技术保障安全稳定运行,规避盲目追求先进技术的风险。
站长丁宁说,随着项目推进,运维团队的角色从“建设跟随者”逐步转向“技术参与者”。2024年11月,团队正式启动运行规程与检修规程编制,尽管前期资料有限,但通过深度介入设备选型、施工工艺研讨等环节,将运维需求嵌入工程细节。例如在换流变吊装方案论证中,运维人员结合过往故障案例,提出“毫米级对接误差控制标准”,被纳入施工技术规范。
“过去是‘交钥匙’模式,现在我们提前‘看图纸、提需求’,让设备从‘出生’就符合运维逻辑。”具有十多年换流站运行经验的王文刚说。这种前置介入不仅提升了后期运行效率,更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建设始终。
“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管好一个站,更是打造运维标杆?!闭境ざ∧硎尽?/p>
电力工人正在安装调试换流站设备。 袁宏彦 摄
在这里,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。他们用智慧、汗水和坚守,在荒漠中书写了一段段传奇,也在沙戈荒上书写了“能源革命与生态?;す采钡闹泄适隆獠唤鍪且桓龃蠊仄鞯穆涑桑恰八肌闭鞒讨?,电网力量与中国智慧的生动注脚。
正在直流场进行光CT通流试验。 郭华玲 摄
正在建设中的中宁换流站。 张鹏飞 摄